作者:母澤良,編輯:小市妹
在剛公布的新能源汽車6月份銷量中,理想汽車以3.25萬輛的銷量再次領跑新勢力車企。靠著“家庭車”的概念,理想從“蔚小理”中脫穎而出,并與其余一眾造車新勢力迅速拉開差距。
“家庭車”正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最香的餑餑,高質量的家庭出行需求也正隨著產業發展迎來井噴期。但在一片繁榮景象的背后,一件至關重要的事卻成了“燈下黑”——家庭中最應該被保護的兒童,反而成為了最容易被中國家長們忽略的安全漏洞。
據《中國兒童安全座椅產業發展白皮書(2021年)》(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我國兒童安全座椅的普及率不及10%,與之相對的,在歐美等國家這一項數據均超過90%。
一邊是家庭車的火爆,一邊是被冷落的兒童安全座椅,中國家庭的出行安全正在經歷一段魔幻時期。不過,隨著貓頭鷹等國產品牌的迅速崛起,再加上政策、家長安全意識及汽車保有量等因素的相繼成熟,特別是在一場“關鍵戰役”宣告勝利后,這一狀況正在加速扭轉。
【當史上最嚴標準降臨】
在剛過去的618電商大促中,以貓頭鷹為首的國產兒童安全座椅品牌成功殺入了德國寶得適等老牌企業構建的頭部陣營當中。
得益于整體制造水平的快速抬升,晚起步幾十年的中國兒童安全座椅品牌將與全球巨頭間的工藝差距迅速拉齊,更重要的是,對i-Size標準的攻克,成為了影響這場戰局走向的關鍵戰役。
作為先后三次引領汽車產業變革的先行者,歐美日率先建立起了汽車安全法規體系,并在上世紀80、90年代相繼推出了相應的兒童安全系統法規——ECE R44、FMVSS 213、TRIAS 51-1999。其中,1982年誕生于歐洲的ECE R44在全球范圍內應用最為廣泛,奠定了歐洲對兒童安全座椅等產品安全認證標準的絕對話語權。
然而,在標準推行后的三十年時間里,歐洲各國在各類交通事故兒童成員損傷的數據統計中,發現車輛發生碰撞事故時,車內兒童的頸椎、頭部受損情況嚴重,原有的標準并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兒童的安全。
為此,歐洲經濟委員會在2013年7月9日正式發布了針對機動車兒童安全系統的新法規,即第129號法規(ECE R129),也就是后來常說的i-Size標準。
相較于上一代ECE R44標準來說,i-Size進一步規范了兒童座椅的安裝方式,由此前的不做限制,變為統一要求ISOFIX接口固定;選擇座椅標準也由體重變為身高,同時增加反向測試階段嬰兒的范圍,要求15個月以下的嬰兒必須反向乘坐;此外新增了頭部、胸腹部加速度測試,并在正面、反面碰撞的基礎上,增加了難度最大的側面碰撞測試等等。
由于整體規范的大幅度升級,i-Size成為了業內外公認的“史上最嚴標準”,并一直持續推行至今。這項標準像一座大山,攔住了絕大部分想要入場的企業,特別對于起步較晚的中國企業來說,i-Size曾一度成為兒童安全座椅實現“國貨替代”的噩夢。
不過,參考后續發展的走向來看,嚴格近乎于苛責的i-Size標準,反而成為了中國品牌迅速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
在燃油車時代,中國車企步履維艱,一方面是客觀上在內燃機等技術上的落后,更重要的則是對行業標準話語權的缺失,因此導致消費者心中對汽車品牌形成高端、低檔的固有認知,從而影響品牌格局。因此當新能源時代到來時,行業標準發生轉變,市場重新洗牌,如理想等踩對了時代機遇的中國車企才得以脫穎而出。
同理,i-Size標準的出現與普及,雖然大幅度抬高了行業的準入門檻,但也客觀的為消費者建立了一套選購標準。特別當全球消費者都認同這一標準時,相應的“歷史沉淀”等品牌因素反而會被弱化,在大家都認準了“不看廣告看療效”的時候,就是“英雄不問出處”的最佳入場時機。
【打響中國兒童安全座椅品牌的第一槍】
2019年,成立僅5年的貓頭鷹著手針對最新的i-size標準進行產品研發,揭開了國產品牌攻克i-Size的序幕。
以i-Size標準新增的“側面碰撞”測試為例,在汽車發生碰撞時,側面產生的沖擊力往往對人體頸椎的負荷最大,特別對于脆弱的兒童群體來說更是如此。
在這個問題上,業內主要有靜態與動態側防兩種方式,普通的靜態側防就是通過座椅側面的加厚凸起減緩沖擊力,但這種方式由于本身屬性限制,在相對嚴重的事故中很難保證效果;動態側防則能夠在受力的瞬間潰縮并卸掉沖擊力,相對效果要好很多但技術也更加復雜。
為此,貓頭鷹研發并申請了蜂窩TPU潰縮吸能側防專利,推出二段式動態側防系統,在動態側防的基礎上在“潰縮、卸力”之間再增加一道工序,其實際測試效果遠超i-size所規定的要求,這項技術突破,也迅速引起了國產品牌的側防系統研發熱潮。
同時,隨著貓頭鷹等一眾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與國家政策的扶持,沉寂已久的市場迅速煥發活力。《中國兒童安全座椅行業發展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2022-2029年)》指出:國內兒童座椅正在以年均28%的增速飛速增長,且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白皮書更是直接表示,未來5-10年中國兒童安全座椅產業將迎來10-20倍增長,市場規模將從50多億元增至近千億元。
客觀來說,伴隨著政策、品牌、家長安全意識及汽車保有量等因素的相繼成熟,國內的兒童安全座椅市場已處在爆發的前夜。而于2014年成立于寧波的貓頭鷹,不僅是黎明前的守望者,同時也是數次引領了行業走向的領路人。
自成立后,貓頭鷹組建了一支以擁有20年以上行業經驗專業工程師為主的團隊,并陸續建立了兩大國際級別嬰兒出行產品研發中心,同時通過自建自有高規格靜態、動態實驗室,具備了自主完成安全座椅的臺車碰撞實驗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一套高標準的供應鏈系統逐漸完善,其自身的質量管控標準遠超常規歐標ECE、國標3C等,這也為其后來率先突破i-Size標準奠定了基礎。
▲ECE測試
當時國內的兒童安全座椅市場方興未艾,同行多以代工生產為主,投身于短期內很難見效的研發環節無疑是風險極大的。但正是這樣看似“冒險”的行為,幫助以貓頭鷹為代表的國產兒童安全座椅品牌,在鐵桶一樣的外資品牌陣營中站穩腳跟,并像其它實現蛻變的制造業企業一樣,開始跨越“模仿-超越-引領”的周期。
【在最容易忽略的角落里守護】
市場從不厚此薄彼。伴隨著兒童安全座椅產業的高速發展,貓頭鷹在C端市場迎來了迅速的躍升期。
據統計,自2015年正式開設天貓旗艦店并發布首款產品后,貓頭鷹迅速完成了天貓、京東等頭部電商平臺的布局,并積極開拓線下市場,基本覆蓋了孩子王、樂友、麗嬰房等全國知名母嬰店。隨后于2018年起品牌正式步入快車道,連續三年成交額增長超過100%,并在2019年達成成交額破億的里程碑;2021年雙十一,貓頭鷹力壓一眾國際品牌,拿下天貓兒童安全座椅成交額Top1。
在剛過去的618期間,貓頭鷹以2700萬的累計銷售額再次領跑國產品牌陣營,其針對3-12歲大齡兒童組別推出的妙拓兒童安全座椅,進一步完善了貓頭鷹在全年齡段產品矩陣的布局。
縱覽其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不難發現,質量、設計與體驗,已成為貓頭鷹的“三駕馬車”。在以研發實力為基礎的高質量前提下,貓頭鷹在整體的產品設計與使用體驗上,將更多心思放在了中國實際的使用場景中。
以2020年上市至今累計銷量已超過16萬臺的妙轉系列產品為例,相對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的外國市場來說,中國家長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經驗普遍較少,再加上車內空間狹窄等因素,令兒童安全座椅往往只能以一個正向角度放置,每次調整都需要花費很大氣力。針對該痛點,貓頭鷹的秒轉系列實現了單手側邊360度旋轉,最大程度的給予需要獨自帶娃出門家長便利。
但這種針對中國消費者打造產品做法,也讓貓頭鷹的研發投入在業內一直處于極高的水平線上。國內兒童安全座椅行業在代工制造的過程中,形成了完備成熟的設施和工藝基礎,國內廠家如果只做海外品牌的跟隨者,很容易就能找到同樣的工廠,在不開模的情況下,實現生產貼牌。
因此,若單獨開發專利、產線調試維護以及產品品控和測試流程,便意味著大量的投入和初期損耗。對于貓頭鷹而言,僅在“注吹塑”一個制造環節內,一次模具的設計就會耗時半年并耗資百萬。
此外,在體驗上,售后往往是一個最容易被忽略,但十分影響體驗的環節。小紅書平臺上,消費者艾小姐曾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行駛過程中,她的車與水泥車追尾,猛烈地碰撞導致引擎蓋嚴重受損,但幸而坐在貓頭鷹座椅里面的寶寶安然無恙。后來在其聯系到貓頭鷹的客服后,官方很快給她辦理了座椅換新。這樣一則日常分享,迅速引發了成千上萬的寶媽圍觀。
真實的消費者聲音往往能引起共鳴,在一眾國產品牌打出“終身售后”的招牌時,能真正去做又盡量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簡化流程又能有多少。在三駕馬車并駕齊驅之下,貓頭鷹持續高速發展的勢頭越來越穩,這一方面得益于市場的快速崛起和自身的技術沉淀,但更關鍵的,則是一個品牌面對市場與消費者時能被感知到的誠意和真心。
在貓頭鷹官網的開發者手記上寫著這樣一段話:難免有一些遺憾的事。但我們真誠的歡迎您來這邊看看,即使是瞟一眼。這不會占用太多時間,即便是看看工廠外觀也好,至少得讓您有個底,不總是不明不白。
與一些產品類別不同,在家長考慮兒童安全座椅這一類產品時,性價比往往并不是核心要素,能在平時用的舒心、順心,能在發生危險時保證絕對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畢竟有關孩子的,對于家長來說便再怎么“冗余”都不為過,這一點也幾乎決定了中國兒童座椅產品由普及走向高端將更為容易。
參考歐美日等成熟市場的發展軌跡,中國國內兒童安全座椅市場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品牌如何繼續在這條難而正確的路上前行將成為關鍵命題。
可以預見的是,對于以貓頭鷹為代表的本土品牌來說序章已經翻過,這場有關中國兒童安全座椅的故事,伴隨著下一波時代浪潮的涌起,還將有更多值得回味的故事,供眾人在下一個十年間侃侃而談。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